据研究表明,舆情事件中通常潜伏着负面信息,但也蕴涵一些机遇。通常情况下,在舆情处置中,涉事主体以转化危机、修复形象为上,以平息舆论、化危为安为中,以触发次生舆情、甚至推动事件进一步发酵为下。涉事主体只要处理得当,负面舆情就存在被“逆转”的可能。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较2017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比例高达98.6%。这一庞大的数据体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舆论场。网民对舆情事件的讨论,瞬间扩散能力强,许多热点舆情事件传播以“亿”为单位,无论是数量还是传播范围、传播频率、传播速度,均超过以往。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传播平台不断涌现,为涉事主体扩大影响、提升传播效果带来新的契机。特别是在舆情事件中,涉事部门、企业若能在舆论聚焦时处置得当,不但能有效化解舆情风波,推进事件解决,也能通过媒体进行正面宣传。
舆情传播规律表明,大众舆论天然有一些缺陷和短板。比如在一些舆情事件中,往往情绪化多、理性思考较少,易被“带节奏”。部分网民感兴趣的也多是反常、片面的信息,而非全部有价值的信息。
正确的舆情处置方法可有效引导舆论关注点,有利于事件妥善处理,实现负面舆论形象的转换。
转化危机的几个做法:
一是设置议程,转换公众关注焦点。舆情产生后,涉事主体利用恰当手段,巧妙转换议题,有利于减轻事件舆情压力,扭转舆论形象。
二是借机宣传,扩大涉事主体正面影响力。舆情发生后,涉事主体如能在应对中发掘宣传机会,恰当嵌入正面元素,借助热点舆情事件影响力进行推广,或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如在涉旅游类舆情中,借事件处置实现对地方旅游元素的宣传。在企业类舆情中,借舆情事件植入企业社会责任等价值观念。
三是掌握网络传播规律,平等姿态切入,轻松幽默实现与网民“情感共振”。如熟悉和掌握网民的语言习惯,利用网络流行语进行回应,通过传统媒体报道实现二次传播。再如通过网络直播、网络游戏、网络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及形式,拉近与网民的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在舆情处置过程中,要以解决暴露出的问题为前提,因为这才是舆论最关心的,也是舆情之所以产生的根本。舆情监测中心多次指出,解决问题是第一位,化解危机是第二位的,不可本末倒置。勇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亡羊补牢,查缺补漏。从根本上来说,化危为机的处置也是涉事主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掩盖问题,或者试图封堵、全盘否认网上的质疑批评声。
第一时间的回应及诚恳、担当的态度也是必不可少。及时的回应能抢占网络舆论的话语权,防止网上各种不利猜测、质疑和炒作,压缩流言形成的空间。而诚恳的态度、负责、重视的姿态,有利于修复舆论信任,树立阳光负责的公众形象,赢得网民共鸣。这些都能为化危为机的舆情处置创造一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