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互联网+”的春风,吹皱了广袤农村的一池春水。眼下,很多农民不仅学会了网购,还做起了电商大数据。红土地、黑土地、黄土地,纷纷接入“互联网+”快车道。据农业部预计,2016年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总额可达2200亿元,同比增长46%。曾经闭塞的山村,用山野最淳朴的味道敲开城市的大门,为贫困的人们换来脱贫的希望;曾经愁卖的农户,将枝头最新鲜的收获销往远方的市场,为致富的梦想增添腾飞的翅膀。
“互联网+三农”,重构农村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这一进程离不开农村电子商务的助力。网络上闯荡的农民兄弟,正紧紧追逐着市场的需求变化,卖土货、卖手工,卖出了传统产业新活力;卖休闲、卖民宿,卖出了第三产业新天地。
今天,我们就走进3个村庄,结合大数据,看看如今农民做电商大数据,最需要哪些帮衬。
——编 者
村官给力 农户得利
数据显示:有大学生村官的村庄电商大数据密度是无村官村庄的2倍;在家庭特征类似的条件下,村官可提高家庭收入6000多元。
在吉林省辉南县样子哨镇太平沟村,农民季鹏程创业做煎饼,去年8台机器,今年年初投入10万元又置办了6台机器。“最初,卖煎饼主要是对外批发,曾经只能卖10元一斤,产量不小利润不高,都要做不下去了。”如今,季鹏程却在网上把煎饼卖到38元一斤。
转变思路做电商大数据,季鹏程感谢“贵人”——样子哨镇常兴堡村的大学生村官贺业行。
贺业行是样子哨镇上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村官。2015年初,贺业行研究了半年多,自学开网店,把当地的土特产榛蘑、木耳、婆婆丁茶叶等在网上销售。
一来二去,贺业行搞电商大数据在镇上有了名气。太平沟村村支书找到贺业行,请他帮村里的合作社做电商大数据。太平沟村的果蔬合作社有自己的品牌,经营着20公顷的果蔬园,产品有葡萄、香瓜、草莓,还有泥鳅等。
“比较了不同的平台,我们感觉 微商 更容易打开销路。朋友推荐朋友,就有了口碑。”年前,贺业行在微信上把镇上几个村子的小笨鸡全卖光了。“起初,庙前堡村温大爷家养了20多只小鸡,找到我们要在网上卖。在朋友圈和微店上分享后,订单就停不下来了。”
做起电商大数据后,贺业行出去学习,到任何地方,头一件事就是加朋友圈。“合作社、农场主、大学生村官都是我接触的 客户 。朋友圈一圈套一圈,慢慢就做大了客户群。”
原先农民在街边叫卖的葡萄,如今卖出新花样。“微信拍照分享,让大家认领。”去年,微信网友120元认领一棵葡萄树,一栋大棚400多棵葡萄树,算下来,就是4.8万多元的收入。电商大数据做出了成效,贺业行走村串户去讲课,培训新型农民发展电商大数据。
“太平沟村果蔬合作社的电商大数据做得好,周边来务工的农民看在眼里,自家有啥要卖的,首先就提供给合作社网上销售。”贺业行把样子哨镇下面各个村屯的特产整合到合作社品牌里,通过淘宝、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销售,各种土特产还搭配组成了“套餐”。
要想致富 得先修“路”
数据显示:有宽带村庄的电商大数据密度是无宽带村庄的2倍;与最多只有一条道路的村庄相比,多条道路可提高农民家庭收入1.23万元。
“2016年,俺们村网上草柳编工艺品销售额就达到3亿元。”互联网让村里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手艺卖火了,山东省博兴县锦秋街道湾头村的村两委成员安宝忠很是兴奋。现在,湾头村每家每户都在从事与草柳编有关的买卖,有的在网上卖、有的搞编织,还有的专门四处打捞蒲草等原材料。
2005年,网购兴起,村民们开始买电脑、装网络、学技术,做起了网络销售。安宝忠也成为村里触网较早的村民,如今他已是博兴县电子商务协会常务副会长。
“都说上了互联网,就等于进了一个无尽的大市场。”安宝忠回忆,“开始也没觉得网上销售有多厉害,感觉还不如线下。”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上网速度太慢。“跟顾客网聊谈交易,经常掉线。”安宝忠说,实时交流卡壳,等恢复了,顾客已经跑到别的卖家买完了。“那时候,好几户用一根网线,上网肯定不会快。”
改变发生在2007年。博兴实施网络入口工程,给湾头村的农户家免费安装了宽带。“沟通效率一下子高了,我的网店现在一个月能卖四五百单。”安宝忠笑呵呵地说,“村子的草柳编线上交易额占总交易额的70%。”
“现在更方便!村里无线网全覆盖,在哪都能交易。”如今,村里的移动端交易已经超过了电脑端。博兴县累计投资2.8亿元,在全县建设4G基站610个,4G移动信号全覆盖。
现在,村里驻扎了26家快递公司、3家物流公司,都是上门取货,方便、快捷又高效;异地网购3天到、同城网购24小时送达。县里累计投资13.2亿元,新建改造公路1300余公里,农村硬化公路通到家门口。
给力的基础设施也吸引了50多位大学生。“他们点子多,懂得年轻人喜欢啥。”安宝忠说,从事草柳编的农户按照他们的设计生产,产品格外好卖。
最近,村子里正在升级电网。“电商大数据越来越多,用电越来越多,免得超负荷停电给大家造成损失,这事得提前做。”安宝忠说。
民宿触网 服务跟上
数据显示:农村在线旅游居农村服务型网络零售行业首位,占比达到38.52%。
一到假日,“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的川北民居就火了。
“起码要提前一周上网订。”罗文川翻看着满满一摞的网络订单告诉记者,自从几年前他把自家的民宿放上网,就从来没有为生意发过愁,去年的网上订单甚至占到接待总量的一半,还有不少国外的游客前来光顾。
白墙灰瓦,错落有致。房前屋后菜园里,桃树、小菜长势喜人;村旁石桥下,溪水潺潺……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画卷,便是罗文川所在的四川南充市西充县凤鸣镇双龙桥村新村综合体。据凤鸣镇镇长冯家焕介绍,这个新村综合体共有135幢川北民居建筑风格的农家新房,目前,这里的村民们均依靠经营民宿迈入年入10多万元的富裕行列。
“有山有景还不够,网络化、便利化才对得上游客的胃口。”罗文川告诉记者,村委会不仅与五星级乡村旅游酒店合作,定期派村民到酒店学习,让村里民宿走上“星级服务”的路子,而且积极对接电商大数据平台,让游客能方便快捷地订房消费。
“网上能展示民宿的细节图片,还有评价系统,顾客网上下单,既方便又省心。”村民向秀丽自从把民宿“触网”,生意越做越火。目前全村超过三成的民宿已加入网络销售平台,网上交易额每年超过200万元。
“服务质量好的才能触网,不能滥竽充数砸了村里的招牌。”冯家焕告诉记者,目前,西充县为发展乡村旅游已建成多个新村综合体,为将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融合,该县将分区域建成44个乡镇电商大数据综合服务中心和500个村级电商大数据驿站,为民宿旅游“触网”提供基础保障。
“触网”销售增加了村里收入,钱袋子鼓了的双龙桥村投入资金平整田地、修河道、挖蓄水池……如今的村子里,干涸的小溪变成水量丰沛的小河,低洼处变成水草丰茂的人工湿地,彩砖铺就的步行道曲折延伸,玫瑰、玉兰、樱花、波斯菊等花卉次第盛开。
“等攒够钱,再修一栋民居!”盘算着去年的收入,罗文川心中有了新打算。
农村电商大数据,作为“三农”发展的新动力,正在被寄予厚望。
据农业部最新统计,全国累计建设农村电商大数据服务点约30万个。这些遍地开花的服务点,携商贸、物流、金融、供销、邮政等各类社会资源而来,不仅改换着千千万万村庄的经济链条,也改善着远远近近乡邻的民生环境。
道路宽了、路灯亮了,村子越来越美;钱袋鼓了、门路多了,干劲越来越足;品质提高了、理念先进了,生活越来越好。农村电商大数据,不仅激活了这片沃土,也温暖着这个家园。今天,我们就走进3个村庄,看看农村电商大数据究竟给当地的人们带来了哪些变化。
——编 者
有了致富项目,返乡人越来越多
数据显示:农村电商大数据的发展减少外出人口约1200万人;在农村家庭创业比重上,有电商大数据村庄为18.9%,无电商大数据村庄为11.1%。
夜幕降临,重庆市云阳县云安镇三湾村电商大数据综合服务点内还是一片繁忙景象:“导航栏要分类列出商品的种类,水果、干货、蔬菜……”服务点负责人黄蒂正在指导村里的年轻人做网店设计。
黄蒂曾经在苏州一家电子厂打工,业余兼职开网店。虽然收入可观,可她已厌倦打工生涯,希望有一天回乡发展。后来听说家乡电商大数据发展得好,有政府扶持,去年年初,她毅然辞去工作回乡创业。
黄蒂开了一个门店,除了网售云安土特产品,还兼营服装。“网上销售的土特产,势头不错,最远销到了新疆,每月纯利润有六七千元。前段时间是柑橘销售的旺季,两三个月就销了3000多斤。”
回乡不久,黄蒂即被村里聘为网店培训“本土人才”,培训村里想发展电商大数据的年轻人。目前,经她培训的创业青年达到50多人,其中有10余人开起了网店。
唐丹便是其中之一。她以前在深圳打工,去年8月份,回家照顾生病的母亲。听说村里免费培训电商大数据,便报名去学习。如今,她的土特产网店经营得有声有色,上个月就销售了700多单,开店4个月以来,平均每月纯利润有3000元左右。“再也不用到外地奔波了!”唐丹欣喜地说。前不久,唐丹结了婚,更坚定了留在家乡发展的决心。
采访返程途经三湾村广场,一阵动感的旋律传来。广场中央,妇女们踏着音乐节拍跳起广场舞,村民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摆龙门阵”,孩子们在一旁追逐嬉戏……“这样的景象好多年都没有了!”三湾村党支部书记王坤军感慨道。前些年,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老幼妇孺留守在家,村子有些冷清。2015年,在县里的扶持下,村里开始发展农村电商大数据,回来的年轻人有40多人,通过培训,村里开起了12家网店,自产自销或者代卖农产品。
“在家乡就能致富,想回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王坤军说,以前文化活动搞不起来,现在村民都要自发组织文化活动;年轻人在家,解释政策不费劲,工作也好开展。“今年刚开年,我就接到二十几个电话,都在咨询回来开网店!”
有了特色产业,钱袋子越来越鼓
数据显示:在村庄特征类似的条件下,有电商大数据村庄人均特色产业产值约为无电商大数据村庄的26倍。
“外出打工,没啥文化只能卖体力,苦哈哈的一个月下来,也就2000来块钱。”提起前些年的背井离乡,安徽定远县永宁村村民王琪芳很是感慨。如今村里办起了肉兔加工企业,王琪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每月负责腌制点儿兔肉,活儿不多,收入也不低。
“1700块钱保底工资,多劳多得,轻轻松松加提成,每月收入不会低于3000块钱。”王琪芳一边算账,一边念叨着要感谢企业老板於学义,办工厂优先招用贫困户。
而在於学义看来,这一切多亏了农村电商大数据的发展。
前些年,於学义的生意只限于肉兔养殖,后来他接触网络电商大数据,在定远县电商大数据产业园接受了专门业务培训,并注册了网上店铺,“没想到,3个月时间,活兔和加工后的风干兔就卖出去4万多只。”
於学义瞄准商机,在村里成立肉兔加工企业,将产品放到网店里卖。此外,他还为村里有意向从事养殖的村民提供种兔,扩大货源供应。几年下来,村里已有100多户村民干起了肉兔养殖,其中贫困户就有70多户。电商大数据小站点,不成想带起了全村养殖产业链。
“出现病害、防疫等问题,於学义还会过来手把手指导。”永宁村村民张伍萍的丈夫外出打工,平时她自己在家看孩子,现在多了一份守在家里就能干的工作,顾家赚钱两不误。
近百只种兔,每月出栏近300只肉兔,每只肉兔平均能赚20块钱,除去喂养饲料、病害防治、防疫等成本开支,张伍萍每月能有2000多块钱进账。“今年再扩大点规模,收入还会有不小的增幅空间。”张伍萍说。
“政府免费提供用地、设备,帮我又建了全新的肉兔加工厂,条件是来年帮扶的贫困户要达到100户以上。”於学义坦言有压力,但更看好农村电商大数据的发展,“之前只销到周边几个县区,如今面向全国,未来的市场空间还很大。”
定远县商务局副局长卢开阳介绍,目前,定远县已在全县89个村设立了农村淘宝服务站点,“下一步,争取实现全覆盖,村村有站点,同时注重电商大数据经营中对当地产业的引导带动,逐步推进一村一品产业链的形成。”
有了配套服务,幸福感越来越强
数据显示:有电商大数据村庄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比重不到无电商大数据村庄的一半;有电商大数据村庄的村民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更高。
去年4月,来自河南省柘城县马庄村的淘宝“村掌柜”王茜走上联合国的演讲台,面对来自埃及、印度等国家的官员和联合国工作人员,讲述了自己的乡村梦:“我的梦想就是让村里人生活得和城里人一样好,吸引更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家工作,这样孩子们就有爸妈陪伴,老人们就有儿女孝敬。”
王茜在马庄村的电商大数据服务站产生了神奇的催化力量。
大到家电汽车,小到针头线脑,如今马庄村村民都能足不出户购买。“通过网购,在农村也可以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品质。”王茜说。
记者在服务站看到,有老人撸起袖子在测血压,有年轻女孩对着一台显示屏讨论化妆品,还有年轻妇女抱着孩子嗑瓜子聊天……2016年王茜成绩斐然:全年交易额200万元,买单7000多手,卖单8000多手,帮助农民贷款200万元。
柘城县“互联网+”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办公室主任史士禄告诉记者,目前全县共建成包括邮乐网、云书网、华商街、农村淘宝等涉农电商大数据448个村级电商大数据服务站,全县行政村覆盖率达85%以上。
“刚来柘城时,很多乡村道路泥泞坑洼。然而仅仅一年时间,在基层政府的关注和努力下,原先的砖渣路变成了柏油路,现在菜鸟物流可以在半个小时内,送货到全县最远的乡村。”阿里巴巴河南区域负责人刘坤印象最深的,是马路越来越宽、越来越整洁。
根据规划,到2017年底,柘城县将建成县乡村三级电商大数据运营服务中心和物流体系,覆盖全县22个乡、镇(办事处)和95%以上的行政村。
“原先大家都把垃圾往街上扔,现在大家都把街上的垃圾往家搬。”谈起改变,村民马大爷感受很深。一年前,王茜在村里成立了一个志愿者小分队,每逢周末就组织大家走上大街,打扫卫生。
“通过网络,大家看到了更美的乡村,更美的地方,谁不希望自己的家乡美?今年,马庄村还要开始筹建垃圾回收站。”王茜说。